中国中车打造中国轨道双创引擎 12强科技企业挺进决赛

来源:中国商用车新闻网 小编:佚名   2020-08-26 09:50:19

—第九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大中小企业融通专业赛(中国中车专场)复赛在线上如期举行

 

一辆搭载科技企业的“高速列车”奔驰在广袤的产业沃土上……8月24日-25日,第九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大中小企业融通专业赛(中国中车专场)的复赛在网上成功举办。所有复赛企业通过视频答辩方式轮替上阵,经过两天激烈比拼,12个创新项目闯入最终决赛。

 

此次复赛在互联网铺设赛场,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加强了轨道交通产业创新资源跨区域、跨行业的云端供需对接。

 

中国中车邀科技企业共同擦亮“国家名片”

 

智竞中车,并轨同行。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军在复赛当天通过视频方式鼓励参赛企业,“中国中车首次接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就是想以大赛为载体,聚焦我国轨道交通技术创新创业,凝聚全国中小企业,帮助他们成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中的一员,与中国中车共同擦亮国家名片。中国中车愿搭载大家跨越山海、奋力前行,做大家创新的同路人、创业的合伙人、梦想的守护人。”

 

本届大赛自今年7月13日启动报名,获得科技企业广泛关注,全国报名企业数量达135家。经过网络初审,来自全国21个省和计划单列市的61家企业晋级复赛。参赛企业与中国中车围绕轨道交通产业,积极开展技术融合与协同创新的线上对话。“此次大赛参选项目数量多、地域覆盖广、技术涉及轨交产业多个环节,从新材料到轨道检测,从电机到车辆清洗,并且绝大多数项目来自中车集团之外。”中车国创(北京)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侯陈昊表示。

 

所有晋级复赛项目通过网络抽签确定比赛出场顺序,通过互联网与评审专家进行互动。复赛环节是在评委充分了解项目整体情况基础上,围绕参赛技术或产品与中国中车产业的协同性做进一步交流和释疑。入围项目代表通过云端展示,详述自身创新技术在轨道交通产业的创新应用和发展愿景,在互联网上共同拓展了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空间。

 

“智能+绿色” 引领未来轨道交通

 

 

 

比赛现场

 

复赛中,专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向智能化方向升级的项目数量最多。3D长距激光雷达、光波导AR眼镜、AI机器人、新型电涡流阻尼减振、第二代接触网悬挂状态智能检测监测等参赛技术,致力于安全和风险管控、远程实时指导交互、轨道车辆抗侧滚扭杆智能组装测试、磁浮车辆悬挂结构等产业关键环节的创新应用,希望与中国中车共谋发展,一起推动我国轨道交通智慧化。

 

在动力改善和能源开发方面,飞轮储能、能量吸收型隔热防爆材料、动力锂电池陶瓷隔膜、纳米纤维隔膜、永磁磁阻电机、高精度直流传感器、气悬浮电动空压机、氢燃料电池、醇基生物燃料等技术在大赛中释放新动能。这些创新项目在提升机车动力牵引、增强能耗管理、强化漏电检测、实现能源回收等领域,希望和中国中车筑起我国轨道交通产业绿色发展的通途大道,进而跑出“中国新速度”。

 

材料是制造之基。比赛中,中国中车向所有科技企业“寻材问料”。微晶纳孔铜基复合新型材料、超宽禁带半导体氧化镓材料、高性能摩擦摩阻材料、铝基复合材料、超薄高铝硅材料、氧化铝陶瓷粉等,希望在轨道交通装备的接触线、绞线及悬吊、夹持用的零部件,光电器件传感器芯片,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粉末冶金闸片,高铁车窗,动力电池等轨道列车核心器件和关键部位提供可替代的新材料。

 

“参赛企业质量普遍较高,基本覆盖科创前沿方向,包括新材料、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项目能够同轨道交通产业紧密结合,在行业落地的同时,也能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将对我国轨道交通行业带来新赋能。”宁波执耳创业投资有限合伙基金执行董事赵晓泊作为评委之一,对复赛项目作出了自己的评价。

 

“飞轮储能技术”、“动力电池安全”成比赛焦点

 

“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给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了和中国中车深度对接和沟通的舞台,有助于中小企业快速进入市场,有助于中国中车充分利用一切社会创新资源和要素。这种形式应该加以深化和持续引导,使之结出丰硕果实。”中车株洲所研究院副院长方光华作为复赛评委盛赞大赛模式。

 

 

比赛现场

 

节能降耗一直是轨道交通产业关注的领域,来自北京的“华驰动能”和“泓慧能源”,带着飞轮储能技术在赛场上成为关注焦点。“泓慧能源”的参赛代表沈庆生在答辩中表示,“飞轮储能是一种高效物理储能形式,适合大规模生产制造,具有瞬时大功率响应速度、使用寿命长、工作温度范围宽、能量转化率高等特点,且真空磁悬浮状态下的飞轮具有低损耗低、低维护的优势。”

 

飞轮技术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产物,代表了一个国家的装备制造技术水平,可应用于列车刹车制动能回收等领域。这些参赛项目在复赛中脱颖而出,将有机会搭乘“中国中车”实现快速发展。

 

中国中车一直关注动力电池在轨道交通上的安全应用。此次复赛,来自深圳的“上欧新材料”和浙江的“华明高纳新材料”,均致力于电池安全性的改善。他们的自主创新成果已经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5G基站备电、动力电池生产等领域,做到了能量吸收、隔热防爆、智能自控等功效,他们希望在轨道交通能源与动力上为中国中车提供创新方案。

 

“此次复赛项目科技含量高,涉及大量前沿科技领域,比如提高导电率的铜基复合材料、守护轨道安全的激光雷达、采用粉末冶金的陶瓷闸片等。项目中,常见院士、‘千人计划’人才、博导等专家团队,有的在业内已做到顶尖,还有的已经获得顶级风投投资。”复赛评委侯陈昊表示。

 

经网上答辩,中国中车专场最终选拔出6家初创企业和6家成长企业进入决赛。决赛于9月9日在网上举行,届时将产生此次大赛的总冠军。

 

决赛企业名单

 

 

声明:刊载本文目的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